番茄可有著許多美麗的傳說與有趣的故事,相傳番茄的老家在秘魯和墨西哥,原先是一種生長在森林里的野生漿果。當地人把它當作有毒的果子,稱之為“狼桃”,只用來觀賞,無人敢食。
據記載,當時英國有個名叫俄羅達拉里的公爵去南美洲游歷,第一次見到番茄,就被它艷麗的色彩所深深吸引。于是就把它帶回了英國,作為稀世珍品獻給他的情人伊麗莎白女王,以示對愛情的忠貞。此后,番茄便有了“愛情果”的美名。但人們都把番茄種在莊園里,并作為象征愛情的禮品贈送給愛人,過了一代又一代,仍沒有人敢吃番茄。
勇敢的畫家直到十八世紀,才有人冒險吃了番茄,從此知道了它的食用價值。相傳,有一位法國畫家看到番茄如此誘人,便萌生了嘗嘗它到底是什么滋味的念頭,于是他就壯著膽子,冒著中毒致死的危險,吃下了一個,并穿好衣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降臨,然而過了老半天也未感到身體有什么不適,便索性接著再吃,身體依舊安然無恙。他咂巴咂巴嘴唇,回想起咀嚼番茄那味道好極了的感覺,滿面春風地把“番茄無毒可以吃”的消息告訴了朋友們,他們都驚呆了。不久,番茄無毒的新聞震動了西方,并迅速傳遍了世界。
番茄是明代時傳入中國的。很長時間作為觀賞性植物。成書于1621年的《群芳譜》載:“番柿,一名六月柿,莖如蒿,高四五尺,葉如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一數二三十實。縛作架,最堪觀。來自西番,故名。”由于番茄果實有特殊味道,當時僅作觀賞栽培。到20世紀初,城市郊區始有栽培食用。中國栽培番茄是從50年代初迅速發展,成為主要果菜之一。
令人稱道的是, 西班牙有一個聞名的傳統節日———西紅柿節,又叫番茄節。西班牙西紅柿節始于1945年,每年8月的最后一個星期三進行,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最高。據傳說,有一天,該城里一個小樂隊從市中心吹著喇叭招搖過市,領頭者更是將喇叭翹到了天上。這時,一伙年輕人突發奇想,隨手抓起西紅柿向那喇叭筒里扔,并且互相比試,看看誰能把西紅柿扔進去。這場有點惡作劇的比賽,便是“番茄大戰”的由來。以后,每年8月27日,布尼奧爾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民間傳統節日“番茄大戰”。當天,來自世界各地的3萬多游客和當地民眾聚集在布尼奧爾的廣場上,中午12點,隨著一聲令下,早已等候在廣場及其附近街道上的人們, 立即向滿載100多噸西紅柿的6輛大卡車沖去,爭先恐后地抓起這些“紅色子彈”展開激戰,胡亂地向身旁熟悉或陌生的人們身上砸去。一個小時以后,斗士們個個“彈盡糧絕”,人人精疲力盡,全身紅色盡染,整個市中心變成了“西紅柿的海洋”,“番茄大戰”宣告結束。接著,布尼奧爾的市民和成千上萬的志愿者把所有能夠利用的自來水龍頭全部打開, 紛紛投入另一場打掃街道的戰斗,將整個廣場和街道打掃得干凈如初,布尼奧爾城又恢復了往常的寧靜。
小小的西紅柿,希望在帶給大家健康的同時,希望這篇小短文能在鋼鐵森林間給予大家片刻放松。